Successors of Liang Zhu

Successors of Liang Zhu

  先听的原声带的时候,我就对别致的歌词欣喜不已,后来看到一些repo之后才觉得梁祝独特的剧场风格是与自己一直很相符的,非常感谢母上给予我的这次信仰充值~

故事情节就不多重复,祝英台逃家成功,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艺术学院,遇见了生在落魄的艺术世家的梁山伯。

  梁祝主要是ensemble theatre, 18位演员,不分性别,轮流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。性别的弱化,我觉得与1963年的《梁祝》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,在电影版本里面,  梁山伯是由女性演员扮演的,有趣的是,由女性扮演的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暗生情愫,这样的设计,更是体现出了梁祝精神的通用性

无论男女,谁都会经历对自我的迷茫,质疑,否定。“我是谁”这个世界通用的问题,在这里更是变成了“我是不是那个我不愿意承认的人”

自我承认永远在他人接受之前,因为,自我承认但他人接受也是白搭

借用顾城的诗《避免》:

你不愿种花,你说:

“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。”

是的,

为了避免结束,

你避免了一切开始。

梁山伯的自我否定,就在那句“我再也不能爱”

  我认为,祝英台在这里代表的是更为感性主动的一类,她不顾结果好坏,在初见梁山伯的时候就和他说:

“为什么我有一种预感,在许多年后,我会怀念这个时候的我和你?”

而梁山伯,则因为父母的失败,在故事的开始就否定了自己,他害怕自己变成爸爸,害怕自己成为像爸爸一样一张画也没卖出去的失败的艺术家;他也害怕自己变成妈妈,害怕自己追求金钱,追求利益,因此,作为未来艺术家的他,一张画也没有画。

梁山伯最后当然后悔。在原版的故事中,梁山伯后悔自己的愚钝,后悔自己没有听懂祝英台在十八相送中给他传达的一个个意象;而在艺术学院里,他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画一幅画像,一幅送给祝英台的画像。而一切都太晚了。

大家都死了。祝英台死了,梁山伯也死了,连在艺术学院里,用问题引发问题的老师也死了

老师是在前往学生画展的路途中遭遇车祸而死的,他的死,是艺术从业者为艺术的殉道

祝英台因遗传疾病而死,她的死,是明白了“我是谁”之后苦涩中夹着欣慰的解脱

梁山伯积劳成疾,他的死,是选择了为了避免百分之一就要避免百分之一百的开始的后悔终生

我愈来愈觉得自己更像是梁山伯

我愈来愈觉得自己更像是祝英台

有一种忍耐叫你怎么不来

有一种无奈叫谁叫你来

无限欢喜变成灰

“梁兄,全是小妹把你连累”

“贤妹,愚兄绝不把你怪罪”

“你是好好来看我,我反而害你带病归”

“回家病好来看你,只怕我短命腰伤不来”

王安澜